油茶集政治意义、社会意义、战略价值、经济价值、生态价值于一体,发展油茶产业是一个非常有前途、有必要的产业,是个好产业。但自2006年逐步大面栽植油茶以来,由于油茶产业的特殊性——油茶树生长慢、环境影响大、机械化难等特性,导致产油成本高、产量低、价格贵、销售难等特点,使油茶产业陷入困境。本人参与了这次油茶大发展的全过程,以下就相关问题谈一点个人体会,表述不确切甚至错误在所难免,恳请读者批评指正。
一、理念问题 产业特性:油茶是经济林,需要精细或园艺化管理。但不少业者以传统林业方式经营油茶,栽培措施十分粗放落后,导致经营失败。 发展规模:油茶管理费工费时,是劳动密集型产业,经营规模应适度,量力而行。但现在不少基地盲目追求规模效益,一个企业经营面积达数千亩、上万亩,很难做到高标准栽植和适时抚育。 生产投入:油茶经营者过多考虑如何减少投入省钱,而不考虑如何适时投入赚钱。例如,油茶挖大穴深施底肥,为油茶后期生长发育打下坚实的基础,一次投入、多年收益,产生巨大效益(以后追肥达不到深施底肥的效果),但至今仍有不少业主“素土、浅穴”栽植,投入不够,油茶生长差、产量低。 产品定位:油茶产量低、成本高,导致茶油价格昂贵,超市每斤100元以上。此价位市场狭小,下游堵住了该产业的发展通道(包括人们对茶油认知不足和质量不信任等因素);另外,茶油能达到普通百姓能接受的价位也很难。就目前生产水平和消费水平,在中国,如果纯茶油价位维持在50-60元/斤,也许能满足各方面都可接受的价位。 二、产量问题 1. 高产案例(安徽省潜山市经汇油茶专业合作社) “良种良法”是高产稳产的根本,油茶生产必须实施良种良法。如果真正实施良种良法,一定会取得较高产量。例如安徽省潜山市经汇油茶基地两个固定样地,面积400m2,品种为长林系列,由于认真实施良种良法,茶油产量多次刷新安徽、甚至全国的记录,是种植者能赚钱的少数代表之一。 测产记录:2010年5月10日造林;3年始花始果;4年200斤/亩(2013);5年820斤/亩(2014);6年1248斤/亩(2015);7年1428斤/亩(2016);9年2175斤/亩(2018);12年2520斤/亩(折油158斤/亩,数据是王其林采取100斤以上的大样本检测推算获得)。 2.低产原因 目前油茶鲜果产量:多数500斤/亩左右,少数1000斤/亩左右,个别2000斤/亩以上、最高2520斤/亩。 (1)选地:不是任何地方都可以栽植油茶。凡是坡度大、土层瘠薄的地段,很难获得成功,造成投资失败。 (2)品种:①品种:安徽目前主推的长林系列油茶良种(霜降籽),在多数地方表现良好。但在皖西北等年均温度为15.5℃左右的北缘地带,可能存在花期温度低、昆虫活动少、授粉不良等问题。②配置:多数油茶基地品种及品种配置模糊不清,没有达到合理布局,可能存在授粉品种不足、不合理或距离过远等问题,影响授粉效果。 (3)栽植:有些油茶基地挖掘机整地后直接栽植,采用“素土、浅穴”栽植方式,油茶栽植在板结营养贫瘠的底土上,根系难以伸展,生长慢、长势弱;有的栽植在栽植穴的松土上,后来土层下沉导致根系深埋。 (4)施肥:①底肥:多数基地未深施底肥,油茶初期生长缓慢,如相邻的两块5年生油茶基地,施底肥的亩产520斤,未施底肥的117斤,相差7倍。②追肥:多数油茶基地为了省工、省时,施肥穴(或沟)有的距离油茶植株过近;普遍存在深度过浅、肥料过于集中等问题,导致烧根、诱发根系上浮,降低对干旱、雪灾等灾害的抵御能力。 (5)套种:油茶林地前期套种园林树木,由于近几年园林苗木销售困难而不能及时移走甚至长期不能移走,造成油茶被挤压而丧失经济价值。有一企业先年将园林树木全部移走,第二年该块油茶果产量是相邻油茶园的3倍以上。 (6)密度:很长时期内油茶造林密度为111株/亩(2米×3米)。多数到8-10年就出现林分郁闭,本应该及时采取间伐或移除措施,保证林分通风透光。但不少企业迟迟不肯采取密度调整措施,导致林分过密,刚进入丰产期就又进入低产林阶段,油茶林密度过大导致产量低下是普遍存在的现象。 (7)修剪:油茶修剪专业性强,目前真正掌握修剪技术的人很少,存在不适当修剪、过度修剪,不仅未达到增产目的、反而伤害树体使产量下降。如上部剃头型修剪、基部光杆型修剪、幼树过早修剪、生长不良树体的强度修剪等。 (8)降雨:近10年间,安徽多地在2013年、2019年、2022年分别出现高温干旱,而每次干旱导致2年产量极低。油茶基地多数分布在山上,无灌溉条件,几乎靠天收,严重影响高产稳产。 三、高产稳产关键因素 (一)油茶生产定海神针:品种优良、通风透光、水分均衡、土层深厚、施足底肥。 1.品种优良:品种优良是高产稳产的关键因素。一定要推广适宜本地气候、土壤的良种,如安徽皖西北地区最好选用早花耐寒品种;品种配置要科学合理,建议分行栽植,以利于授粉和各品种属性的观察。 2.通风透光:光照是影响油茶产量的第一环境因素。油茶是强阳性树种,植株之间必须通风透光;光照充足也包含单株生长空间较大,占有较大的营养面积。 3.水分均衡:水分是影响丘陵岗地油茶产量的重要因素。以前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现在经常遇见,因而水分因素变的越来越重要。除考虑旱季浇水外,如何提高土壤蓄水能力也十分重要(如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、深施有机肥等)。 4.土层深厚:土壤是油茶生长的基本条件。深厚的土壤不仅营养丰富,而且能使根系深扎、增强抗旱等自然灾害的能力,是高产稳产的基础。 5.施足底肥:定植前“挖大穴(60×60×60cm)+深施底肥”是促进油茶早产丰产的最重要措施。该项生产措施效果非常显著,见“(4)施肥:①底肥”。 6.整形修剪:整形修剪是精细管理中的重要内容。整形修剪专业性强、费工费时,一定要加强职工培训或请专业队施工。 7.定期追肥:追肥是高产稳产、克服大小年的有效措施。施肥应以有机肥为主、化肥为辅;施肥穴或沟务必逐年加深,引根深扎,增强抗逆性。 病虫防治:管理好的油茶基地病虫害极少成灾,目前不是生产上的主要问题。 (二)经营模式 依据多年来观察研究,建议业主根据能力选择以下经营模式: 1.精细管理(高产):每年对以上所有技术措施实施到位,做到精细管理,以期获得高产稳产。 2.重点管理(中产):如果经费不足,在做好前5项基础上,“整形修剪、定期追肥”两项特别费工费时的措施可减少次数,也可获得较好的产量。 四、解决困境的建议 由于油茶树生长缓慢、环境影响大、分布山上、花果并存、难以实施机械化等特征,导致产品成本高、价格贵、销售难、效益低,使产业发展遭遇困境。如何走出困境要多途径入手,建议如下: 1.增加产量:通过良种良法,大幅度提高产量。为了实施良种良法,必须加大技术培训,有的需要专业队施工,达到高质高效。 2.降低成本:(1)基地营建时打好基础(合理密度、深施底肥),后期减少施肥、修剪次数,减少用工成本。(2)采用管理“承包到人”的方式,每人50亩左右,提高功效。(3)鼓励农民自己种植(企业指导),土地、劳力、肥料等生产材料费用大幅度减少,林农自家种植成本低、劳动效力高、效益有保证。 3.综合利用:对果壳、茶籽饼进行开发利用;对茶油进行深度开发,提高附加值。 4.政府扶持:加强监控管理和关系协调,创造良好的产业环境;对产品进行兜底购买,保证林农不亏本。以亩产鲜果600斤(150斤干籽、37斤茶油)计算:如鲜果1.2-1.5元,产值720-900元;茶籽7-9元,产值1050-1350元;茶油:50-60元,产值1850-2220元。油茶盛果期,全国茶油实际年产不到100万吨(新造林2000万亩、全国平均每亩产茶油25kg左右,共计50万吨;老林5000万亩,每亩产茶油5kg,共计25万吨;总计75万吨。考虑新造林还在扩大,但产量仍可能在100万吨以内),如果设法疏通各类消费途径,难度不是很大,但前提是:(1)质量要真,是纯茶油;(2)价格要合理,不能脱离消费能力。 五、其他建议 1.持续开展良种选育,逐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茶籽含油率;研究提高授粉率的方法途径;北缘地带应该选育适合本地的良种(早花耐寒)。 2.避免过多强调发展规模,要量力而行,以质量为先、产量为引导,不能盲目扩张、浪费资源和资金。 3.油茶苗初期生长缓慢,建议实施大苗容器造林(3-4年生),减少林地抚育管理时间,促进早实丰产,缩短投入回报期。 4.加强技术培训,像培训驾驶员一样的高要求,培养出一批栽植工、施肥工、修剪工、植保工等,保证施工人员具有较高专业水平,提高施工质量。 5.深入开展油茶果的综合利用研究并市场化。 6.加工企业要慎重发展。现在加工能力已严重过剩,但茶油加工厂仍在逐年增加,造成资金浪费和无序竞争。 7.油茶产业发展已取得巨大成就。油茶是个特殊产业(价位高、市场小),在发展中出现一些问题也非常正常,现在紧要任务是认真总结经验教训,了解真实情况,不回避问题,以便扬长避短,探索新的发展思路,使油茶产业逐步强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