油茶适应能力强,但必须要有相应配套的栽培技术才能得到充分发挥,否则不但难以达到增产丰收的目的,而且树体容易出现早衰退化现象。一些栽培技术上的农谚,如“冬挖金、夏挖银”说明是冬、夏季节垦复有利于油茶生长;“七月干球、八月干油”则说明了水分对油茶果实生长和含油量的重要性。根据油茶的生物学特性,秋花翻供实,一年花果不离枝,俗话说的“抱籽怀胎”,对养分需求量很大的。所以,油茶栽培技术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。
一、 选择良种壮苗
良种是达到丰产的基本要素之一,选用经过区域性试验的审(认)定油茶优良品种(系)或优良家系苗营造油茶丰产林。目前生产上主要采用的良种是优良无性系苗是用芽苗砧嫁接的1~2年生裸根苗和容器苗。
苗木规格要求达到《油茶苗木培育技术与质量标准》(DB 52/T 1023-2015)Ⅱ级苗以上标准。2年裸根苗高25~45cm,基径≥0.3cm,主根明显,侧根均匀;1年生容器苗高10~20cm,基径≥0.2cm,根球完整,侧根发达均匀,不结团;2年生容器苗,苗高25~45cm,基径≥0.3cm,根球完整,侧根发达均匀,不结团。
二、 造林
1、林地选择
普通油茶、小果油茶宜选择海拔高度300~1200m,西南红山茶、威宁短柱茶宜选择海拔高度1600~2000m,土层厚度≥60 cm,土壤疏松、排水通畅、肥力较好,质地砂壤土至轻粘土,pH值4.5~6.5,光照充足的阳坡或半阳坡。
2、品种配置
选择开花期相近的4个以上优良品种(系)或优良家系苗木混合配置。
3、造林密度
造林密度每亩74~111株。株行距2×3m、2.5×3m和3×3m。
4、林地清理
整地前1~2个月清除林地内全部杂物。
5、整地
造林前1个月进行整地,整地深度≥20~30cm。坡度≤15°采用全垦整地;坡度15~25°采用带状整地,带面宽1~2.5 m;坡度≥25°采用块状整地,规格1×1 m。
6、挖穴
整地完成后,按设计的造林株行距放线、打点,按点挖定植穴,规格60×60×50cm。
7、施基肥
定植穴挖好后,每穴放入农家肥5~10kg或商品有机肥2~3kg和钙美磷肥1.0~1.5kg。回填表土至穴深1/3处,并将基肥与表土充分拌匀,然后再将心土填满定植穴,回填土略高于地表。
8、定植
(1)苗木处理
裸根苗应随起随栽,当天栽不完的苗木应假植。栽植前先剪去苗木过长的主根和摘除部分老叶,蘸根打浆。容器苗要保证容器完整,对不需要破坏容器苗木应与容器一同栽植,对需要破除容器的苗木,栽植时要破除容器。
(2)植苗
植苗时间在11月至翌年3月,春旱严重地区在雨季或秋冬季。定植时将苗木根系自然舒展开,加土分层压实,栽植嫁接苗时可使嫁接口与地面平,浇透水使根系与土壤紧密结合,做到根舒、苗正、土实。
干旱严重地区,植苗后可选用100×100cm的农膜覆盖定植穴,再用细土均匀全覆盖农膜,使根茎处略低于周围。在冬季11月下旬到次年春季的3月上旬均可。且以春季定植较好。定植宜选在阴天或晴天傍晚进行,雨天土太湿时不宜。
三、 油茶幼林抚育管理
油茶造林到植株普遍开花结果这段时间。普通油茶一般为5~7年。此时期的管理特点是促使树冠迅速扩展,培养良好的树体结构,促进树体养分积累。
1、除草松土
每年除草松土2次,分别在4~5月、9~10月。依据造林整地方式分别采用全面、带状或块状进行,深度≥10cm。带间、穴间全面砍除杂草、杂灌。
2、间种
油茶林可间种花生、豆类、中草药、蔬菜等矮杆作物。间作物应离树根60cm以上。
3、施肥
(1)施肥次数及施肥量
每年施肥2~3次,施肥与除草松土同时进行。春梢萌动前每株施尿素0.1kg和复合肥0.5kg。春梢停止生长后每株施过磷酸钙1.0kg和氯化钾0.1kg。果实采收后每株施农家肥5kg或商品有机肥0.5kg和复合肥0.5kg。
(2)施肥方法
在树冠外沿下方挖宽、深各20cm的圆形或半圆形沟,施肥后覆土。
4、补植
造林成活率达不到85%的,在冬季或雨季用2年生以上苗木补植。
5、整形修剪
(1)时间
定植一年后,在11月到翌年2月进行修剪,修剪后及时除萌。
(2)方法
定植后2~3年,在主杆高度40~60cm处定干。在主干上选留3~4个生长强壮、朝向不同、不交叉重叠的侧枝培养为主枝,各主枝相互间距10~15cm。次年在每个主枝上再选留2~3个强壮分枝作为副主枝。形成结构合理、枝条分布均匀的自然开心形或圆头形。
四、油茶成林抚育管理
油茶进入盛果期一般需要8~10年。盛果期内,每年结果,需消耗大量的营养成份,所以成林管理的主要工作是加强林地土、肥、水管理,恢复树势,防治病虫害。
1、垦复
在冬春季进行,垦复深度≥30cm。坡度≤15°采用全面垦复;坡度15~25°采用带状垦复,在树蔸上下方沿水平方向开1~2.5m宽的带面;坡度≥25°采用块状垦复,沿树冠投影面积内进行。
2、施肥
(1)施肥量
每年施肥1次,在垦复完成后进行。每株施农家肥5~10kg或商品有机肥1.5~2.0kg和复合肥0.5~1.0kg。
(2)施肥方法
在树冠外沿下方挖宽、深各20cm的圆形或半圆形沟,施肥后覆土。
3、灌溉
干旱季节合理灌溉。可在林内建蓄水池等灌溉设施。
4、修枝整形
每年在果实采收后至翌年抽梢前进行1次修剪。以疏剪为主,主要剪除枯死枝、病虫枝、交叉枝、过密枝、下脚枝、寄生枝、衰老枝和徒长枝等,修剪后要及时除萌抹芽。
5、稳产措施
大年在8月下旬疏花,适当摘除花芽,雏果形成后适当疏果,追施磷钾肥;小年追施速效氮肥和有机肥。
6、保护授粉昆虫
保护和利用野生蜜蜂等授粉昆虫。应人工促进胡蜂、油茶地蜂、中华蜜蜂、大分舌蜂等野生蜜蜂种群数量,促进授粉。
7、病虫害防治
必须贯彻“防重于治”、以营林技术为基础,与生物、药物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。保护利用天敌,进行生物防治。
防治措施见下表—油茶常见病虫害及防治表。
名称 | 危害部位 | 症状 | 防治措施 |
茶籽蟓 | 种实 | 种实被蛀食 | (1)物理防治。冬挖夏铲,林粮间作,修枝抚育,以降低虫口密度,减轻为害;定期收集落果,以消灭大量幼虫;在成虫发生盛期,用盆或瓶盛置糖醋液,诱杀成 虫。 (2)生物防治。6月用白僵菌防治成虫。 (3)化学防治。在4~7月成虫盛发期,用绿色威雷200~300倍液于成虫羽化前喷1次。 |
油茶毒蛾 | 叶、嫩皮、 幼果 | 取食叶片等 严重导致死 亡 | (1)物理防治。越冬卵期结合茶籽收摘进行人工摘卵。 (2)生物防治。4 月中、下旬每亩用 1.5~2 万亿白僵菌孢子喷雾或含孢量 100 亿/g 白僵菌原粉 l kg 喷粉防治幼虫。 (3)化学防治。3 龄前可用 0.2%阿维菌素 2500~3000 倍液进行防治。 |
油茶尺蠖 | 叶 | 取食叶片 | (1)物理防治。①挖蛹;② 培土埋蛹;③捕蛾刮卵;④捕捉幼虫。 (2)生物防治。用苏云金杆菌含孢子数0.5~1.0亿/ml的菌液防治3~4龄幼虫;用松毛虫杆菌含孢子数 0.5~0.7 亿/ml 的菌液防治 4 龄幼虫。 (3)化学防治。幼龄幼虫期可喷洒阿维菌素、20%氰戊菊酯乳油2000~3000倍液或鱼藤精300~400倍液进行防治。 |
茶织镰蛾 | 枝干 | 枝干枯死 | (1)物理防治。7~9月剪除被害枝,集中烧毁,清洁林地。成虫羽化盛期设黑光灯诱杀。 (2)化学防治。用脱脂棉蘸 80%敌敌畏乳油40~50倍液,塞进虫孔后用泥封住,毒杀幼虫。 |
茶梢蛀蛾 | 枝梢 | 枝梢枯死 | (1)物理防治。剪除被害梢,集中放置林间纱笼内,待寄生蜂羽化后、茶梢蛾成虫羽化之前烧毁。黑灯光诱杀。 (2)生物防治。每年 4 月中、下旬越冬幼虫转蛀时(即转梢危害),用含孢子 2×106/ml 的白僵菌喷雾。 (3)化学防治。5~6月对严重受害林分用 40%氧化乐果 2.0%溶液加适量黄泥制成药泥浆,涂刷树干。 |
油茶绵蚧 | 叶、枝干 | 叶、枝干枯 死、落花落 果 | (1)物理防治。整枝,清除虫源。 (2)生物防治。保护和利用宽缘唇瓢虫、中华显盾瓢虫等。 (3)化学防治。25%高渗苯氧威可湿性粉剂300倍液,选择晴天,由下朝上喷雾。 |
黑附眼 天牛 | 枝干 | 枝干生长不良、易折断、枯死 | (1)物理防治。剪除受害枝条,烧毁。人工捕捉成虫。 (2)生物防治。保护和利用黄翅黑兜姬蜂,控制天牛幼虫种 群数量。 (3)化学防治。用 40%氧化乐果的20%稀释液于有虫枝节结下部涂刷一圈。 |
茶天牛 | 主干 | 生长弱、减 产 | (1)物理防治。结合垦复,培土埋根颈,减少成虫产卵。人工捕捉成虫。 (2)化学防治。在成虫出现前,于主干、根颈部用白涂剂涂 刷,防止产卵。向有虫树木的干部注入 10%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1500 倍液,然后用粘土团封塞洞口。 |
绿鳞蟓 甲 | 嫩枝、芽、 叶 | 取食嫩芽、 叶片 | (1)物理防治。人工捕捉成虫。用桐油加火熬制成胶糊状, 涂在树干基部,粘杀。 (2)化学防治。成虫盛发期,用棉油皂 50 倍液喷雾。 |
葡萄丽 金龟 | 叶 | 被害叶片仅存叶脉 | (1)物理防治。冬季结合垦复,破坏越冬土室,杀死幼虫。 成虫羽化盛期,进行灯光诱杀。 (2)化学防治。用 3%高渗苯氧威乳油 2000 倍液喷洒。 |
油茶软 腐病 | 叶、果、 芽 | 叶、芽腐烂、 落果 | (1)物理防治。冬季清除病叶、病果,消灭越冬病原。 (2)化学防治。喷洒1:1:120波尔多液,或50%退菌特可湿性粉剂加水600~800倍液,或100~300倍多菌灵。 |
油茶茶 苞病 | 叶、芽 | 芽、叶肥肿 变形,嫩梢 最终枯死 | (1)物理防治。剪除受害枝,烧毁或深埋。 (2)化学防治。喷洒1:1:100波尔多液或波美0.5度石硫合剂3~5次。 |
油茶炭 疽病 | 果实、枝 梢、叶片 | 黑褐色或棕 褐色圆斑 | (1)物理防治。剪除病枝与带有病蕾、病幼果的小枝,摘除病叶、病果,烧毁或深埋。 (2)化学防治。用波尔多液1:1:100 加1~2%茶枯水、50%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加水500倍液、50%退菌特可湿性粉剂加水 800~1000倍液喷施。 |
油茶煤 污病 | 枝条、叶 片 | 枝叶上产生黑色煤尘状 菌苔 | (1)物理防治。及时间伐和修枝,保持适当的密度,使林内 通风透光。 (2)化学防治。喷施石硫合剂,夏季用波美0.5~1度液, 冬季用波美3~5度液。 |
油茶藻 斑病 | 叶片 | 病斑灰绿色,稍有突 起 | (1)物理防治。加强管理,增强树势。 (2)化学防治。在4~6月或采果后,用1%波尔多液喷雾防治。 |
8、果实采收
(1)采收方式
果实成熟后人工或机械从树上采摘,不应损伤花蕾、折枝取果。
(2)成熟标志
果皮光滑,色泽变亮,绒毛自然脱落。红皮类型的果实成熟时果皮红中带黄,青皮类型青中带白。果壳微裂,种壳呈深黑色或褐色,有光泽,种仁白中带黄,呈现油亮。
(3)采收期确定
同一品种林分油茶部分果实开裂时开始采果,7~10天完成。成熟期不避免采摘未成熟果。
9、果实采后处理
(1)脱果壳
果实采后应及时晾晒,人工或机械脱果壳,果实连续堆放时间不应超过7天,如遇阴商天气,可在室内水泥地上摊晾。不同产地、林分和成熟度油茶果应分开处理。
(2)油茶籽干躁和分级
脱果壳后的油茶籽应及时晒干或采用干燥机干燥。
1)干燥前应进行初步清选,去除残留的果蒲、虫蛙籽、霉变籽及其他较大的异物。
2)采用自然干燥时油茶籽可以晒在洁净的水泥晒场、聚乙烯布、帆布或蒲席上,厚度应小于5cm,晾晒期间定时翻搅。不得在柏油路、不洁场地或周围有污染源的地方晒籽。
3)烘干时可采用大粒种子烘干用机械,采用间接加热方式。应根据油茶籽含水量,严格控制热风温度,整个干燥过程中油茶籽最高温度不应超过70℃。烘干设备应具有良好的烟气隔离装置,防止烟气接触油茶籽。不得采用炉火直接烘烤方式干燥。
4)干燥后通过筛选、风选和磁选清除油茶籽中的大杂、小杂、轻杂、灰尘和金属等杂质。
5)干燥后的油茶抨按含油率进行分级。
6)不同物种、产地的油茶籽不应混合收藏。
10、贮藏
(1)入库前应对仓库进行消毒、防虫、防鼠以及维护处理。库房应清洁、防雨、防潮,不应将油茶籽与有毒、有害、有异味的物品混放。
(2)贮藏时应对油茶籽装袋,可采用符合食品包装要求的麻袋或其他包装材料,其强度应满足装卸和运输要求。
(3)堆垛离墙距离应注50cm,与地面之间架空30cm以上,垛顶距库顶60cm以上。堆放形式可采用工字形、井字形、口字形等方式。
(4)不同等级的油茶籽应分开存放,包装物上应标明名称、类别、等级、产地、收获年度。
(5)常温贮藏堆垛内空气温度不应超过25℃的规定。如发现异常,应及时采取倒仓、通凤和熏蒸措施。
(6)常温贮藏时间不应超过次年3月底。
(7)长期贮藏应在冷库中低温存放,冷藏温度以0~5℃为宜。
五、油茶低产林改造
我们将平均产油量在5kg/亩以下的油茶林分称为油茶实生低产林。
(1)垦复施肥
垦复:三年一深挖,一年一浅锄。冬天深垦,深度20cm~30cm;夏季结合除草浅垦培蔸,深度10cm~15cm。坡度≤15°采用全面垦复;坡度15°~25°采用带状垦复,在树蔸上下方沿水平方向开1m~3m宽的带面;坡度≥25°采用块状垦复,沿树冠投影内进行。
施肥:每年施肥3次,在抽梢发叶前每株施尿素0.15kg、磷钾肥0.5kg~1.0kg;在春梢停止生长后每株施过磷酸钙1.5kg~2.0kg、氯化钾0.1kg;在果实采收后每株施有机肥5kg~10kg、复合肥0.5kg。沿树冠投影内缘挖宽、深各30cm、40cm的弧形沟,将肥料施入、覆土。
(2)抚育改造
密度调控:按照1050株/ hm2~1650株/ hm2、郁闭度0.6~0.7的标准,对过密油茶林实施疏伐,伐除长势弱、产量低、品质差、病虫多的劣质油茶树,保留长势旺、树势好、产量高的优良植株。对未达密度要求的林分选用适合当地的2年~3年生优质高产壮苗补植补造。
截干更新:对整个林分一次性截干更新。12月至次年2月在主干上部20 cm~50 cm处锯断并削平截口,施复合肥500 g/株。春季萌芽后疏剪,保留均匀分布的3个~5个枝条培养为主枝。通过春季疏剪和夏季摘心,恢复形成树冠。
(3)换冠改造
同第四章第二节的大树嫁接。
(4)林相调整
对上层树种进行择伐,伐除影响林下油茶生长的有害木,将乔冠层的郁闭度调整到0.2~0.4。
(5)修枝整形
修枝以疏、轻剪为主,主要剪除过密枝、下脚枝、重叠枝、病虫枝、寄生枝、干枯枝、老残枝、徒长枝,紧凑型树体拉开主枝角度。时间安排在采收果实后、春梢萌发前。先剪下部,后剪中上部;先剪树冠内部,后剪树冠外缘。
(6)综合改造
根据林分情况可综合考虑抚育改造、垦复施肥及林相调整、修枝整形等多种方式进行改造。
来源: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